◎李苑
“环保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让我们能在课堂上与环境资深教授、知名企业家对话,在实践中近距离参观了解环保企业现状,在比赛中体会创新创业内涵,即使我们最终不会全部走向创业,这些积累与沉淀也会帮助我们更好前行。”南京大学2019级环境科学系硕士研究生张驰说。
张驰口中提到的“环保产业的创新创业”课程,是全校本科生的选修课、环境学院研究生的必修课,由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和南京大学环境校友共同开设。课程融课堂、讲堂、实践、竞赛和成果孵化“五位一体”,形成了绿色课程、绿色实践和绿色发展“三级助推”的培养模式。
从2015年9月开始,课程每年开设一期,10余个院系近千名本科生及研究生选课,这期间,多个优秀项目先后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特别一等奖、全国二等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等荣誉,一些项目得到后续支持,落地转化并注册公司。
◎课程内容跨学科,产教融合重实践
“环保产业的创新创业”课程内容设有5个主题,分别是生态文明建设与创新创业、创新思维与创业机会、创业能力与团队建设、市场营销与企业管理、创业资源与创业融资。
授课嘉宾都是业界翘楚,既有学院派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也有来自创投、环境产业等各行各业的董事长。
“作为一名南大环院人,我希望能够把自己的创业经验传递给青年学生,在课程中起到社会需求‘信息员’的作用,把社会对环境人才的成长需求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变革中,携手培育时代需要的复合型、创新性环保人才。”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公司总经理陆朝阳说。
谈及课程设置的初衷,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周媛介绍说,环境学科的育人工作具有很强的价值引领和学科导向,希望通过这门课,做好课程思政、科创育人,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组建跨学科授课团队,解决现有教学内容专业壁垒强、学科跨界整合不足的问题;通过产教融合强化实践教学,解决现有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科研、轻应用的问题;通过课堂、实践、大赛丰富教学形式,解决现有教学育人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在南京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王栋看来,课程聚焦生态环保这一核心主题,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的贯通,达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衔接,促进了学业与产业的融合,是让环境专业及其他专业有志于环保事业的学子坚定新发展理念、树立家国情怀、厚植绿色发展理念的有益尝试。
从学生就业数据来看更直观,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葛俊杰介绍说,近年环境学院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8%以上,有5名学生注册公司开展创业,用人单位的就业满意度也非常高。“环保类创新创业课程是把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产教融合重要载体,在提升学生就业胜任力和职业发展潜力方面已经产生明显成效,将来一定大有可为。”
北控水务集团与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共建人才培养基地,集团总裁李力谈到,南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思辨能力,创新意识很强,最重要的是学生们有与国家同频共振的环境人情怀,希望这门课能持续下去,作为企业,也将致力于推动产教融合,培养出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服务国家绿水青山建设。
◎绿色课堂储备专业知识,脚踏实地丰富实战经验
在中建水务环保有限公司华东区域总经理王武强的课堂上,讲授的是农村污水治理项目经验分享与PPP模式探索。他以溧阳市的项目为例,从项目投资、建设与运营3个方面解读PPP模式。
在项目运营上,王武强鼓励搭建以 “互联网+村镇水务”为主要思路的智慧化运营平台,采取集约化管理、分片运维的模式,确保运营工作的专业与高效。
在课程的尾声,王武强还很接地气地介绍环保公司、环保领域行政部门、相关设计院的整体构造、工作内容及人才需求等情况,供学生们参考。王武强建议,学生们求职时应先从了解环保行业主要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系统把握整个行业的就业市场。
课堂教学之余,这门课还会不定期组织学生前往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南京环保产业创新中心等科技孵化机构进行参观实践。
在2019级环境科学系硕士研究生滕影看来,通过这门课,自己对环保产业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获得了很多创新创业的实战经验,构建了包括金融、法律、企业管理等创新创业所需的综合技能和知识储备。
“通过实习参观,深入企业,走进有所需求的用人单位,不仅对环境专业的就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未来方向更有把握了。”
◎“以赛代练”搭建平台,人才培养合作共建
记者了解到,环保产业创新创业大赛也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5年来,比赛的奖金总额近50万元,来自产学研各领域的专家评委以专业的眼光和中肯的评价,为创业项目提供思路和改进建议。
“第一轮现场路演,项目展示5分钟,评委提问3分钟,比赛成绩前4的团队进入第二轮。第二轮60秒的电梯销售,重点阐述产品、技术、服务的优势、卖点等,评委打分结束后进入45秒导师拉票环节,由现场观众进行无记名投票,第一轮成绩得分+第二轮评委支持得分+第二轮观众支持得分,作为团队的最终成绩,由此确定特等奖及一、二等奖。”
这是记者拿到的南京大学第五届环保产业创新创业大赛的决赛规则,规定明晰,难度也不小。
入围项目也各有看点,节水蓄能的酒店中央空调集成系统、厨余垃圾分布式资源化处理解决方案、“树脂、电解联用”泳池净水消毒技术及装置等,涉及领域广,创新技术多。
以厨余垃圾分布式资源化处理解决方案为例,针对不含油盐的厨余垃圾,团队研发出高效堆肥设备,通过技术改进,解决同类产品腐熟时间长、运行成本高、有机肥质量不可靠等问题。
此外,针对高油盐的餐厨垃圾,团队研发出新型黑水虻生物转化设备,解决技术自动化水平低、人力成本高、动物养殖安全等问题。“我们的两种产品运行成本低,无安全风险,无沼液、沼渣等二次废弃物,能够真正有效利用厨余和餐厨垃圾中的有机质。”谈起产品的创新点,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的团队成员陈珂很是自豪。
这种“以赛代练”的赛事,在2019年又增加了一个。2019年5月,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承办首届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科普创意大赛,收到全国60余所高校的600余份作品。
通过这些竞赛,南京大学环境学院与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中持(北京)环保发展有限公司等14家单位建立人才培养共建合作关系,搭建了实习实践基地平台。此外,南京大学环境行业专场招聘会也搭建了求职双选交流平台,实践+就业为大学生们打通了求职通道。
(本文刊载于《中国环境报》2020年4月1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