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20日出版  总第 1284 

国内统一刊号CN32-0801/(G)  中共南京大学委员会主办 编辑部地址:鼓楼校园小白楼二楼 
】  第
1068 期 0002-11-30
从“行”开始 以“情”动人
点击:2797
【字号 】 【 关闭
  2012年新春伊始,南京大学校园里迎来了一批面容尚稚嫩的中学生,他们来自南京大学优质生源基地――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为集中展示南大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名校大师风采,学生工作处利用学校丰富资源,推出文化与科学组合参观“套餐”,让中学生多角度、全方位了解南大。看到孩子们脸上惊喜而赞叹的表情,具体负责接待工作的学工处小李老师轻轻松了口气。
  南大倡导要办“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一流的生源是前提。如何吸引更多优秀的学子加盟南大,负责招生宣传工作的学工处老师们身上的担子可不轻。近年来,在全校“大宣传”的格局下,他们将“压力”化为动力,关注细节,诉诸情感,着眼服务,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针对“90后”的考生特点,不断创新宣传模式,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开启南大“文化与科学之旅”
  据学生工作处处长刘源介绍,2011年全年,南大共接待来自江苏、上海、浙江、安徽、吉林等省市10余所中学的2000余名中学生参观。他说,如果只让中学生逛逛校园,很难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而在一天时间里实现内涵的展露则需要对活动进行精心设计。
  比如针对这一次东北师大附中的学生,学工处拟定的主题是“南大文化与科学之旅”:文化牌主打南大发展历程、精神守望和文化特色,以校史博物馆、金陵大学旧址、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等为主线展示魅力南大;而科学牌将南大的知名教授和一流的办学条件连为一体,让中学生在听和看中感知活力南大。
  一天的“南大之行”安排紧凑有序,东北师大附中的同学们都大呼过瘾。在校史博物馆的每个橱窗前,同学们都一一驻足听工作人员的讲解,原计划半个小时的参观足足进行了一个小时,离开前大家还争先在门口的巨幅刺绣作品前照相留念。在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大家更是感觉走进了一个历史与文物、文化与艺术的殿堂,争先使用照相机或手机记录下每一件展品。尽管旅途劳顿,但下午一点半就开始的名师讲坛却吊足了大家的胃口,我校逻辑学专业学科带头人、哲学系(宗教学系)党委书记张建军教授由南大的历史与文化谈起,又从日常遇到的哲学问题着眼,带着大家一起分享了逻辑学研究的乐趣,也很好地把大家从文化之旅带入科学之旅。作为重头戏,国家实验室的参观也很值得期待,大家参观了微加工中心、介电体超晶格等多个科学实验室,不停地向老师询问各个实验仪器的用途,对实验结果模型叹为观止,并表达了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
  学工处的老师表示,今后将继续把这一类参观活动做“细”、做“实”、做“活”。比如邀请名师为中学生开展科普文化讲座,让中学生走进国家实验室,甚至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或者组织毕业于该中学的南大学生与他们开展互动式活动,让他们体验大学生课堂和食堂等等,相信定会受到中学生们的欢迎。
情牵优秀生源基地
  2011年,南大本科招生办公室共向22个省份的83所中学校庆发去校长题词、贺信,或到会祝贺―――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额外工作,送去的是南京大学的情谊。对此,学工处副处长姜辉一直都坚持要体现最大诚意,他说,要用关爱与尊重搭建起中学与大学的桥梁。
  为加强与重点中学经常性的有效联系,学工处还逐步建立起了“优秀学生发展反馈机制”,以“嘉奖喜报”的方式及时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喜讯传递给其毕业中学。去年年初,本科招生办公室首次向江苏省67所中学通报了616位毕业生在南大获得国家奖学金、人民奖学金等11类奖学金的喜讯。4月份,向全国335所中学通报表彰了601位获得年度“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称号的学生。9月份,又向全国116所中学通知了152名新生入选南京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选拔结果。据了解,该做法深受中学欢迎,很多中学将其放入橱窗和中学主页,有些还放入校史馆中展示;部分中学还在新闻媒体中宣传报道,或在教育交流活动中向兄弟中学展示。
  2011年教师节来临之际,学生工作处在全校开展了“感念师恩”主题系列活动,组织2011级新生向母校和老师寄送感恩信的活动。9月10日,来自各院系的80名新生代表使用印有南大标识的信封、信纸,给自己的中学老师送上深深的祝福和无尽的感激。活动也让新生懂得了感恩,并在所在中学产生强烈反响。
  为提高招生宣传工作的深度与广度,我校还先后策划了“百位知名教授进中学”和“千名优秀学子母校回访志愿行”两个品牌活动,广受赞誉。据统计,近两年我校已有15个院系邀请陆�院士、陈洪渊院士、邢定钰院士,以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特聘教授和院系党政“一把手”等40多位知名教授,赴天津、山西、黑龙江、上海、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新疆,以及江苏省的南京、无锡、苏州、镇江、南通、淮安、扬州、盐城等地区的60多所中学,开展科普和文学讲座81场次,直接面向中学生4万余人。而记者也了解到,一场以“把南大带回家,让梦想跟我走”为主题、声势浩大的“千名优秀学子母校回访志愿行”活动在刚刚过去的寒假中进行的有声有色,全校28个院系的1100多名学生志愿者回访中学母校超过600所。今年,学工处还专门为活动编印了“口袋书”,扑克大小的宣传折页鲜明展示了南大办学地位和学科优势、校园美丽景色和文化底蕴;背面,来自28个院系的“形象大使”用自己在南大的收获和灿烂笑容,共同发出了“南大GO精彩”的激情召唤。据统计,学生志愿者累计将1万余份“口袋书”带给中学母校的老师和同学。
新媒体时代有作为
  新技术的日新月异带领全球进入新媒体时代。微博的力量强大而迅猛,在席卷而来的时代潮流面前,南大的做法是勇当“弄潮儿”。
  2010年2月26日,南大本科招生办公室注册开通新浪微博。经试运行,认证后的招生官方微博于5月7日向社会正式公布。南京大学也因此成为全国最早注册招生微博的高校之一。
  4月7日,我校又在全国高校中第一个推出“本科招生微博联盟”,32个招生组长、29个院系学工办主任、多位知名教师和多个学生社团集体进驻新浪微博,为考生报考咨询提供了全方位的微博平台。新浪还专门为我校设计了新浪微博的汇整页面。
  为进一步扩大影响,2010年7月,本科招生办公室又趁势抢占了腾讯微博和搜狐微博阵地,自此,我校招生微博进入“三微博、大微群”的整体格局。以其独特优势,招生微博成为最优秀的招生资讯发布载体,是招生办公室与考生沟通的重要渠道,也为在校生或校友粉丝解答考生咨询和考生交流提供了很好的互助平台。很多粉丝还通过评论和私信的方式给我校招生工作建言献策,且很多付诸实施。
  值得一提的是,我校招生微博已成为全国高校微博中的一面旗帜,很多举措均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例如,2010年10月19日,第一个采用文字直播的形式报道了“2011年高水平大学合作开展自主选拔签约仪式”,引起了众多媒体的极大关注,并登上当日新浪教育的头条新闻。《中国教育报》和《中国青年报》分别对我校利用微博开展招生工作的经验与成绩做了报道。2011年底,南京大学本科招生微博在新浪2011中国教育盛典上喜获“微博风尚高校”奖,并成为十个获奖高校微博中唯一的招生微博。迄今,微博粉丝总数已超过6.5万人,博文被转发、评论超过10万次(条),与1100余位粉丝私信接近5000条,微博影响力值曾超过700。
  今年年初,北京大学和耶鲁大学宣传片的迥异风格效果在微博上引起热议,许多人都称赞后者以“人”为本。其实,早在2011年5月,南京大学2011年本科招生宣传片《我的南京大学》就以“小清新”的生活化叙事风格一时广受追捧。
  制作一部高质量的本科招生宣传片一直是我校招生工作的愿望。从2010年11月开始,学工处联合新闻传播学院着手宣传片的策划与制作,并力求跳出宏大叙事宣传片的套路,以一种更亲切、更校园、更生活的视角,更直观地告诉广大考生在南大学习、生活是怎样的一种状态,让他们体会到南大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校园。在这里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同学、师生间的温暖和友爱。
  由此,一部更像学生DV作品的宣传片《我的南京大学》诞生了。这一短片通过生活、视野、梦想、时光四个篇章,运用唯美的手法,展现了南京大学激情、活力、科学、梦想、勇敢、力量、青春的一面。最后的时光篇得到的称赞更多,该篇主演、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新闻专业07级学生孙嘉琳是毕业生,回忆起拍摄过程她说,即将离开生活四年的校园,对南大的眷恋与深情从来没有这么强烈过,片中看到的都是真情的流露,一定引起了很多南大人的共鸣。考生通过感受这种温情,也能够体会到今后在南大将会收获到什么。
  2011年5月13日,宣传片《我的南京大学》通过南京大学本科招生网、招生官方微博和优酷网同步发布。在短短一周时间里,即被微博粉丝转发超过千次,评论有数百条,成为招生官方微博开通以来的最热微博;优酷视频点击量超过7.5万;宣传片迅速串红网络,“卡通南大教授”的形象也深受广大网友热捧。
  学工处围绕招生宣传的创新点还远不止此,例如在全国率先开通统一招生服务热线400-1859680,提出“一拨我就来帮您”的优质服务承诺;开展“励志海报进校园”活动等等。诸上种种,是南大学工处在招生宣传方面的有益尝试与创新举措。刘源老师表示,“办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对生源质量的要求极大地丰富了招生工作的内涵,更好地展示南大形象,更快地提升学校美誉,更大地发挥名校效应已成为招生宣传新的主旋律,吸引优秀学子,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本文最新10条评论: (以下留言仅表达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请注意: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南京大学报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本期点击排行榜
总点击排行榜
南京市汉口路22号 邮政编码:210093 电话:025-83592727 
©2019 《南京大学报》版权所有  最佳显示效果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