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站在南京大学逸夫馆报告厅的讲台上,林清玄的开场白引起了众人善意的大笑。他穿着简单的黑色毛衣,散发披肩,头顶心亮光光的――进大厅时,他摘掉了蓝格子鸭舌帽。说的不客气点,他已经老了,也不怎么潇洒。
他继续说:“我告诉你们,如果一个人从17岁开始写文章,写到50岁不间断,就会变成我这个样子。”
我也忍不住笑了。这真的就是林清玄吧,一个曾在13年间囊括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的作家,一个著有114本书尤以“菩提系列”享誉中国大陆的作家,一个拥有“月光是温和的,酒却有火一样的暴烈性格”如此笔锋的作家……
童年的作家梦
林清玄1953年出生在台湾南部乡下非常偏远的农村,父亲、祖父都是农夫。在18个兄弟姐妹中,他排行12(林清玄时刻不忘幽默一下:“如果写武侠小说,可以称我“林十二少”,武功很高的,像小李飞刀那样。”)。
在只知耕种的农人眼里,小林清玄有时是一个奇怪的人。“我常常在河边散步沉思,低头想事情。在乡村里实在很少有这么喜欢孤独的小孩。我从小对文字特别有感觉,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我们家里根本没有书可以看,每得到一本书我都非常激动,想这书怎么那么好看。第二可能是天生因缘的关系。我觉得文字是神秘的东西。我曾经把二十四节气背得滚瓜烂熟,发现原来里面充满了农人的美好的想象。”
小林清玄把自己当作家的理想告诉父亲。父亲眉头一皱,问作家是干什么的。林清玄得意地说:“作家就是坐在家里写一点东西寄出去,人家就会把钱寄回来。”父亲勃然大怒,站起来给他一巴掌:“傻瓜,天底下哪有那么好的事?”父亲转身出去,走到门边又停了下来,一脚在门槛内,一脚在门槛外,说:“真有那么好的事,我自己都去干了!”
父亲固然不理解年少的心,但林清玄从未放弃作家梦。他认为当作家有要有两个基本特质,一是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永远用新奇的眼光去看世界;二是保持孩子的天真,可称为“顽童的性格”,希望这个世界有一些变化,多一些发展。
农村朴素自然的生活环境给了他无数写作的启示
一次,林清玄和4个同学到山上去玩,看到一个四合院内长着一棵高大的芒果树,枝头的芒果发着诱人的香味。他们决定翻墙过去采。因为怕四合院内养狗,就让一个人先过去探情况。第一人过去了,结果悄无声息。他们很纳闷,这一次派林清玄过去。林清玄翻过围墙,用力跳进去――“咚”――他掉进了一个粪坑。没等他叫出来,转头发现第一个跳进来的同学也站在粪坑里,对他作手势“嘘”。3分钟以后,第三个同学跳进了粪杭。10分钟后,5个人全掉进了粪坑。第二天到学校后,他们把玩笑搞大了――两个星期后,班上一半同学跳进了粪坑。林清玄笑着说:“在小学里我把这事写成了文章。其实在生活里我们常常能碰到很多有趣的事,保持它们原来的样子,不需要渲染,不需要文字的雕琢,它本身就充满了趣味。如果我要当一个作家,我应该去写生活里充满乐趣的过程。”
会讲故事的林清玄说到了童年另外一件事。有一天,他偶然看到一个小孩蹲在路边,与乡下常见的灰头土脸的小孩不一样,脸上充满幸福的表情。仔细一看,小孩的旁边放着两只空汽水瓶,小孩蹲在那里心满意足地打着嗝。“喝汽水喝到打嗝,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小林清玄发誓一定要尝一尝那种幸福的滋味。没过多久,家里恰好办一桩喜事,他拿了两瓶汽水偷偷躲在茅房里,一口气灌了1500毫升。当他幸福地打着嗝从茅房里出来时,他发现贫穷的山村也赏心悦目起来,原来幸福的滋味并不在外界,而是在人们的内心感受。“如果你对这个世界有非常美好的感受,那么你就会得到幸福。如果我是作家,我一定会努力表现心理世界的感受。”这又是林清玄的一次顿悟。
快乐而谨慎地写作
眼前的林清玄妙语连珠,甚至可以用活泼来形容――他不像有些人中规中矩地坐在讲台上,他拿着话筒悠闲地踱着步,讲台是他表演的舞台。但在他的文章,他的文字时常表现出沉静优美的一面。他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写作的?
林清玄多次提到影响他性格和写作风格的母亲。小时候写文章,家里没什么桌子,他只能趴在主厅里的供桌上写。母亲问他:“你整天在写东西,到底是在写辛酸的还是写趣味的?”林清玄老实回答说:“辛酸的写一点,趣味的也写一点。”母亲就说:“有趣味的你要多写一点,与别人分享;辛酸的少写一点,留着自己晚上回房间里哭就行了。因为人生已经够艰苦了,人家来读你的文章,应该从你作品里得到安慰,得到启发,得到提升。”
林清玄坦言自己年轻时有一种写作习惯,在纸上写了两三行觉得不好,唰得揉成一团丢到垃圾桶。有一次他回家乡,第二天起床,诧异地发现垃圾桶里的稿纸全被拉平,还用熨斗烫过,平平整整地放在桌子上。林清玄大吃一惊,这种“无聊”的事一定又是母亲做的。母亲慢慢地说:“你抬头看看窗外的龙眼树。你要知道,你所写的每一张纸、每一本书,都是用树木做成的。所以你写的时候要‘戒慎恐惧’,非常小心地写你的文章,因为你每写坏一张纸,就要砍掉一些树枝。你的书那么畅销,你每写一本书,就要砍掉一片森林。如果你写的文章的价值不能超过窗外的树木,你就不要写它了。”
林清玄还说,自己的写作受丰子恺先生的影响,注意朴素深刻和慈悲的胸怀。但他更重视美好的情境。“在现实的人与人交流间,幽默感有特定的对象,而文学作品没有特定对象,模糊的对象使我认为应该以优美沉静为主。我在寻找题材时非常感性,但在写作那一刻,变得非常理性和平静。比如一个农夫种果树,在种的时候,他满怀希望憧憬,看着水果长大,喜乐于形。但等水果成熟以后,摘水果他就会非常理性,他会找完全成熟的拿到市场上卖,而不去想这个水果的形状真奇怪、真漂亮。经过这样一个理性的过程和很长时间的酝酿、沉淀,文字就变得比较沉静一点。”
感悟人生的爱与美
著名人士楼肇明曾谈到,林清玄最著名的贡献是将佛教哲学和美学积极认知的结果,转移到散文创作中去,借助禅宗的顿悟、空灵,阐述人生的价值,开掘生命的意义。
此次南京之行,林清玄这样阐述“人生之美”。他说: “人生之美,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欲望、物质带来的美。物质的人生是永不能满足的。比如你吃东西吃得很好,但科学家的分析是,你只有15厘米的满足感,即从舌尖到喉咙。你看,有钱的人也许永远是最忙碌的人,时间的确是金钱,可是时间也是生命啊。”
“美的第二个层次,是文化、艺术、文明带来的美的满足。比如听好听的音乐,享受美幻的灯光。但是进入第二个层次后,你会发现不管人有多高的艺术文化修养,都不能去解决人生的基本困境,即‘爱’与‘生’的苦恼。你每天起床照镜子,可是镜子里的不是自己想要的脸,你怎么办?你不能阻止身体的变化,也不能阻止心灵的变化。你不可能把心灵的情绪24小时都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
“美的第三个层次是灵性、精神上的美,这种层次在中国传统中被称为性命之学。除了去认识你的世界、你的生活,你的工作,你的情感之外,还要去认识你的心灵世界,即使你处在很困顿的境况之下,仍能找到快乐的感觉,比如居陋室的颜回。这要求我们通过努力,去认识生命中一些美好的部分。最简单的方法进入这个人生的‘大美’,就要告诉自己:‘快乐地活在当下’和‘尽心就是完美’。”
林清玄曾说过“爱和美可以减轻许多人生的负担”,他是如何看爱情的呢?
林清玄谈到了“初恋”。初中时,和班上同学一起去看《罗马假日》,8个人全被优雅美丽的奥黛丽赫本迷住了,发誓一定要找奥黛丽赫本那样的美人作妻子。几十年后同学重聚,发现没一个人的妻子长得像赫本,倒有几个“沈殿霞”(林清玄的幽默再一次让听众大笑起来。但林清玄又正色说到了下面的话)。
与美的三个层次相应,林清玄认为人的一生有三次成熟的机会,“17到20岁是身体成熟,人会受内在的推动寻找伴侣。但如果以身体成熟为前提,地球60亿人有30亿人可以作伴侣。到30岁,人的人生观成熟,大多在这时找到生活的伴侣。40岁以后,是‘灵’的成熟,当然这时找伴侣是最合适的――可是你怎么能撑到那时候?另外有一个好的办法,在你年轻的时候,谨慎地找到一个爱人,然后和他(她)在身、心、灵一起发展成熟。”“我以为有那么一次真爱是人生最理想的状态。”
这是林清玄告诉我们的“爱的试验”:回到家,当看到你的爱人的时候,用一种充满爱的感动把他抱起来,转一圈。然后你再去找一个50公斤重的大石头,哇,你会发现这石头好重,比爱人要重好几倍――为什么,那是因为你对石头没有感情!
会后,我挤到林清玄面前,请他给南大学子写几句话。林清玄挥笔写了四个字“常想一二”。之前,他曾经在演讲中提到,经常有朋友找他写书法,他写得最多的就是“常想一二”,因为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而经常去想人生中那一两件美好的事,会使人永远保持快乐的心境,有一个好的发展。感谢林清玄的箴言! (朱晓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