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大陆被称为“民乐”,在港、澳、台被称为“国乐”,不管被如何称呼,这种音乐的本质依然纯粹:那就是――“中国的音乐”。继去年成功访问香港,应台湾中央大学校长刘兆汉教授的盛情邀请,9月25日,南大学生民乐团的18位同学在副校长施建军、党委副书记闵春发、艺术指导老师张静波副教授等人带领下一起组团赴台湾、澳门演出。
组建于1996年的南京大学民乐团是专门演奏中国乐器的大学生业余艺术团体,成员全部由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组成。乐团弓弦、弹拨、吹奏、打击等各种声部齐全,以合奏、齐奏、重奏、独奏等形式演奏中国民族音乐。南大民乐团以“弘扬民族文化,倡导高雅艺术”为宗旨,扎根校园,以训练有素、配合默契,演奏求精而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南大民乐团擅长演奏委婉、秀丽的江南音乐;也能娴熟地演奏优美动听的广东音乐和粗犷豪放的北方音乐。为这次成功访台,民乐团准备了一批清新、活泼、富有创意的优秀曲目,准备和台湾的青年大学生沟通对音乐的感受。
音乐同根,文化同源,学子互激赏
9月25日,民乐团师生从香港转机飞至台湾。一下飞机,乐队首席扬治国(电子系硕士生)不由脱口而出:“这里真像江南。”确实,和香港不同,在台湾的大街小巷上,民乐团听到是标准的国语,看到的是汉字招牌。耳熟能详的音乐,亲切感人的乡音让民乐团的师生最真切地感受到两岸文化同根、音乐同源。
南大的前身是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历经两江师范、东南大学和国立中央大学,与台湾的中央大学同根同源。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民乐团师生一抵台受到中央大学师生的欢迎,中大校长刘兆汉教授为南大民乐团师生举行欢迎宴会。中大还派出专门人员在学生民乐团访台期间全程陪同,让南大学生在台湾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台湾中央大学的学生国乐社为了迎接远道而来的南大民乐团,早早地进行排练,准备和南大学子同台献艺。
9月27日晚,在台湾中央大学的大礼堂内,南大学生民乐团以一曲根据无锡地方戏曲“老簧调”改编的《苏南小曲》开场,表现出江南人家欢乐活泼的生活情趣,曲调悠扬,激起台下掌声一片。台湾中大的学生则演奏了《小城故事》和台湾民歌《丢丢铜》相呼应。台上台下的气氛骤然活跃起来,两支学生乐团你来我往,奏出一曲又一曲自己最拿手的曲目。中大国乐社奏起《中央大学校歌》,这首原中央大学的老校歌激起了同学的共鸣,在不知不觉中音乐架起一座桥梁。在音乐声中,两校大学生相视而笑,一种默契油然而生。《良宵》、《赛马》、《花好月圆》、《喜洋洋》,演奏的曲目难度越来越大,同学们的兴致越来越高。《姑苏情》委婉深情,《大浪淘沙》气势恢弘,在音乐声中,两岸大学生似乎纵览了几千里中国的大好河山。谢幕时,大学生掌声如雷,欢呼“安可,安可”(意为“再来一首”, 台湾大学生的流行用语)。中国时报副董事长余范英在观众热烈情绪的感染下,激动地上台演讲,盛赞南大学生高超的演奏水平,她说:“台上的音乐和台下的掌声是两岸学子彼此激赏下的共鸣,我也衷心期盼将来台湾的大学生乐团也能到中国大陆演出。”演出结束后,不少台湾大学生留在礼堂内和南大学生民乐团交流,互留通讯地址和e-mail。一位南京籍的台湾学生激动地向南大民乐团的同学谈起去年自己回南京认祖归宗的感受:“我没想到南京的市政建设竟不比台湾差,我过去对大陆了解太少。希望你们能常到台湾来,让我们了解大陆青年人的风貌。”一位台湾清华大学学生对马峡说:“今天真的很意外,没想到大陆的学生和我们一样,我还以为……”
在台湾的7天里,南大学生民乐团先后访问了台大、台师大、中大、成大、清华、交通、东海、铭传等8所高校和中坜高中。南大民乐团的每场演出都得到台湾观众的好评。在成功大学演出时,一位金门的国乐迷伍医生特意乘飞机到成功大学观看演出,对南大学生的表演技巧发出由衷的赞叹:民乐团的演奏技巧如此娴熟。一位年逾70的原北师毕业的东海大学老教授在演出结束后流连忘返,久久不原离去,他对党委副书记闵春发教授感叹地说:“大陆的通识教育(即素质教育)做得很好。” 短短数日,南大学生民乐团通过音乐和台湾大学生进行交流,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也促进了两岸大学生情感的沟通。
海角天涯,炎黄子孙,都是中国人
南大学生民乐团在和台湾师生沟通的过程中,都认为两岸同为中国人,在学术、文化和艺术的交流方面是没有隔阂的。在中坜高中演出后,南大访问团团长施建军教授和中坜高中校长廖万连一见如故,廖校长谈到中国文字应用的奥妙,他举例出了一个谜语:“中国捷克日本――打3个地名”,答案是南京重庆成都。施建军副校长哈哈大笑,笑,直称“真妙。”廖万连去过南京延龄巷,对这条住着众多文化人的小巷子印象很深。当施建军如数家珍地详述延龄巷和南京的其他名胜时,廖万连感慨:“作为中国人,真希望能常去大陆看看。只是现在到大陆去要办的手续比去其他国家、地区的手续繁杂得多。”
在台湾的7天,南大学生民乐团的师生还感受到“台独”的不得人心。在从香港飞经台湾的班机上,一位河南籍的台湾老兵对李登辉、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