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20日出版  总第 1284 

国内统一刊号CN32-0801/(G)  中共南京大学委员会主办 编辑部地址:鼓楼校园小白楼二楼 
】  第
765 期 2001-02-28
新世纪我们怎样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点击:4084
【字号 】 【 关闭
2001年元旦过后的第二个工作日,我校500多位研究生导师代表济济一堂,参加学校召开的研究生工作会议。会上,研究生院下发11个关于研究生培养的文件征求意见。会后,又分组讨论,中心议题:新世纪我们怎样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从耄耋之年的院士,到朝气蓬勃的年轻教师,大家畅所欲言,其中不乏真知灼见。笔者参加了会议,并作了专题采访,特综述一些主要观点,以供参考。

如何理解“创新”
什么叫“创新”?什么样的人是创新人才?研究生院院长、著名超导专家吴培亨教授说:“创新是一个很实在的问题,比如,你要把前人的东西老老实实学到手,打好根基,只有根深才能叶茂,用前人的经验武装好自己,才能提出创见。一个人,要能够经常保持一种获取新知识的渴望,要有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时常涌动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和激情;有科学素养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有好的学风和脚踏实地的精神。我们要借鉴世界上一些著名大学培养研究生的做法。比如,英国的剑桥和牛津,就是两种典型不同的风格,一个学校提倡:在常人看起来一点也没有的事情,应该去把它发掘出来,通过我们的想象和创造,把他们变成有的东西,故且称之为‘无中生有’。而另一个学校则提倡:有很多不相干的、非常零乱的形形色色的东西,经过你的努力,把它们统一起来,这里也故且称之为‘有中生无’。不管是‘无中生有’还是‘有中生无’,你真正把它理解了,再去很好地教学生,这恐怕就是剑桥和牛津培养人的精髓。” 

张冲教授指出,文科博士生的培养主要是资料问题,文科科研一定要有积累,一个博士生,至少要看200本书。
周宪教授认为,“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很重要。创新能力就是发现问题、界定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界定问题就是把它变成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人文学科有一个积累与历史感的问题,人文学科不能急就章,要慢工出细活。人文学科要对中国现实社会发生的问题做出应答,要突出现实关怀。人文学科要对话,而不是自说自话。你要进入到一个领域,与这个领域里的曾经发表了许多著作的那些大师、前人和同辈人对话,要避免独白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俄罗斯一个大思想家说过,思想决不会在独白中出现,思想一定是在和另一个人的思想交流中出现。”
“创新要独立思考。与其老是重复别人的东西,还不如提出自己一点不成熟的东西;与其写一篇四平八稳、充满平庸的文章,不如写一篇不够完善但有新意的文章。要对别人写的东西提出质疑。当你不会对别人的思想提出质疑的时候,你自己也是不会思想的。研究人文科学要保持一种激情。现在的学术越来越制度化,学术已经被许多规范的东西束缚了。美国一个思想家说,真正的人文学科研究者应该是一个业余者,而不应该是一个专家,其意思就是说,要能始终保持一种对学术对理论的浓厚兴趣和激情。”
还有的教授讲,创新人才需要一种适合创新的环境,现在的人才培养往往是一个小的笼子里的空间,培养计划、教科书都是一刀切。左玉辉教授说:“人才具有多样性,我们的方法、标准也应该去适应这种多样性。孔子早在二千年前就讲过因材施教,可到了今天还是这么教条。”
许钧教授讲,人文科学发展现在遇到市场化、数字化、格式化,难以创新。
祝世宁教授说:“创新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机遇与创新的关系,如何把握、利用。二是创新有一个层次问题,有些是‘原创’性的,有些是‘发展’性的。比如量子力学的发现以及后来的不断完善,就成就了好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三是创新与积累的关系,没有学科积累,很难有大成果。还有协作与创新的关系,需要良好的合作环境。”

关于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问题
名师出高徒仍然带有普遍性,我校有4位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的博士,全都是名师指导,这绝非偶然。
校长蒋树声教授在谈到培养理念时说,导师素质很重要。他引用一位外国教育家的话说:“研究生导师应成为教学工作的艺术家,他的责任就是用良好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知识和科学的魅力,点燃他们好奇的火花,扩大他们的视野,激起他们的探索精神,让同学们的素质自由而和谐地发展。” 
周宪教授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要保持一种“真理”的关系,发挥导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比如在选题上,导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长处而不是短处,使得他们全力去做能做好,而不是全力去做也做不好,甚至中途而废。另外,作为导师,如何使学生保持一个让自己潜能自由发挥的比较大的空间,学生不能老是被导师的要求所限制,被导师牵鼻子走。导师要让学生在科研的过程中去自觉获得一种发现的乐趣和成就感。创新人才不是一个单一层面的知识结构,而是一个综合素质能力的问题。培养人是一个系统工程。 
张福炎教授是培养应用型研究生的,他认为,“我们培养研究生,坚持16字方针,即‘任务驱动,目标管理,坚持实干,力求创新’,使研究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让他们领衔承担科研项目,我们有多项成果可以与世界上的一流软件竞争。”
许钧教授讲,不少有成就的人都是名师指教。穆荣华教授指出,创新人才大都来自重点学科、名师,有一个长期的学术积累过程。这些优秀博士论文都是做出来的,不是评出来的,更不是急功近利,几万元就可以出1个,大都是在所承担的一些大项目中出来的。另外,还有不少教授在讨论中提出,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有一个入口的问题,现在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有两大弊端,一是题目太教条,有点类似高考;二是老师录取学生时的自主性太少,哪怕只差一分,过不了线就进不来。因此,建议增加面试环节,按1:1.5的比例,经导师面试后再录取。实际上,一些考分高的,未必后来就是有创造性的。在我国历史上,考不取大学,但后来到大学当教授,尔后成为大家的不乏其人。蒋广学教授说,钱穆是我国的国学大师,自幼家贫,中学未毕业,后来在小学、中学教书。顾颉刚先生看到他写的文章,推荐他直接到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当教授。陈寅恪是我国的国学大师,当年被清华大学吴宓校长请去任教,但不少人说他太年轻,梁启超力排众议、极力推荐说,我的一大堆书和文章算什么?加起来也不及陈寅恪。陈后被聘为清华研究院的四大导师之一。

规模扩大与质量问题
自200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有比较大的发展,今后若干年仍将保持这样一个态势,清华、北大的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约是1:1,2002年以后毕业研究生数超过本科生。我校今后的比例也将达到1:2,在校研究生预计达到6000人的规模,因此,质量问题非常重要。
汪应果教授说,要变目前的“严进宽出”为“宽进严出”。我们现在研究生进校经过严格考试,差一分都不行。可是一进到学校,有不少是混日子,孬、好都可以毕业。因为学生毕不了业,导师也没面子,有压力,人家会说你水平不行。王颖教授等也都提出类似的问题。汪应果教授还说,日本研究生只有46%能拿到学位,而我们几乎是100%。美国有一个有名的教授,一辈子只培养了半个博士,为什么呢?半个是与别人合作培养的,拿到了学位,其他的都被他骂走了。研究生培养一定要有淘汰率,要“宽进严出”,进的门坎可以再低一点,但出门一定要保证质量。为了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不少教授建议今后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行双盲评审和导师回避制度。现在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往往都是导师提名单,熟人都是说好话,没有通不过的。 
董健教授讲:“一定要坚持对学术的极端忠诚。”“过去知识分子很臭,现在学位很香。不少人有了官位,都千方百计想再弄一个学位,以作为捞取更高官位和钱财的资本。现在抓数量像是很有办法,而抓质量的办法不多。”他说,有的系,今年招了七、八十个博士生,还有的教授带30个博士生,怎么活啊?“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一个人到底能带几个,当然要因人而异,我带研究生,一半在天上,一半在地狱。碰上差的,把你累个半死。现在有些制度,在强迫你制造垃圾。文科研究一定要有积累,文科不相信天上掉馅饼。文科现在有一些骗子,急功近利,只要能炒出去就行,学风很浮躁。”许钧讲,人文学科也要有品牌意识,这种品牌就是人文的学术良心,这种品牌就是培养真正有思想的人。 
陈世福教授提出,研究生招生大量提高,要考虑支撑环境,比如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管理环境,实验室、图书馆等,一定要跟上。不然,误人子弟。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学科建设是紧密相联的,没有高水平的学科建设,高水平创新人才就是一句空话。 
我校在培养研究生方面素以严谨著称,对学位论文都有明确要求。比如,理科博士生一定要有多少篇SCI论文发表,文科一定要有一流期刊和核心期刊文章发表,同时规定了数量,这个指标成为研究生获得学位的必备条件。应当说,理科的学生在为南京大学SCI能连续7年位居全国高校榜首,立下了汗马功劳,对于促进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也有一些教授认为,要把发表论文与学位论文分开看,在注重数量的同时还要看到质量。王广厚教授讲:“现在有不少硕士、博士,因学制的问题急着毕业而赶着发论文,所以往往有一点好的苗头就匆匆整理一下发了,结果层次不高。好的成果,一定要有深度。比如去年我的学生有一个很有苗头的科研工作,学生急着发,我硬是压着,后来又更深入地做了一些工作,结果被国际物理学界最权威的《物理学评论通讯》接受发表。”因此,不少教授建议,对博士生的学制要延长。赵曙明教授说:“博士生的培养期可以由现在的3―4年延长至7―8年,考虑到我国国情,全日制博士3年内一切待遇按现在的规定执行,从第4年起实行注册交费制度,但最长可不超过7年。非全日制博士生从第5年起,实行注册交费,但最长不超过8年。”
龚昌德教授讲:“现在的研究生,本来学习、科研的时间就不长,可是读书放假与本科生一样,研究时间太短了。我算了一下,寒暑假加起来,接近3个月,再加上双休日,一年有5个半月是休息,这怎么能行。国际上,包括香港地区等,研究生除法定假期外,其它时间是不放假的。因此,建议在研究生的学习时间上,与国际接轨。”

把能做的工作先做起来
研究生院吴培亨院长在接受采访时说,研究生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有结构性问题,有操作性问题,有大环境,有小环境,有观念性问题,也有具体问题,需要的不是空谈阔论,而是一个一个脚印的走出去。他说,“我们将陆续出台一系列文件,为研究生提供脱颖而出的条件,比如设立研究生专项奖学金,吸引好的生源,不仅倾斜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同时也扶持一些相对冷、但学科发展、社会也需要的基础学科;实行‘直博生’制度,为个性化人才培养提供一种路子,尤其鼓励直博生从事风险研究;扩大硕博连读比例;对少数特殊人才,可以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实施特殊培养;为了提高研究生的整体素质,设立研究生工作助理岗位(享受副处级待遇),专职负责研究生管理工作;出台休学创业政策,学生因创业等需要,可停学1―2年,最长可达3年,这些措施都受到学生欢迎。”
(文中引用专家教授的话,根据会议旁听、采访记录整理,未经专家本人审阅,特此说明。) 
本文最新10条评论: (以下留言仅表达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请注意: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南京大学报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本期点击排行榜
总点击排行榜
南京市汉口路22号 邮政编码:210093 电话:025-83592727 
©2019 《南京大学报》版权所有  最佳显示效果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