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的时候,附近有一家不错的书店,课余时间我经常到那里补充营养。
那时候经济紧张,许多书看起买不起,爱不释手却带不走。店内环境不错,加之这家的老板和店员都很热情,对我们这样的学生读者一如既往的理解和欢迎,很多大学生都把这里当成自己的“第二图书馆”。尤其在炎热的暑假,学校图书馆开放时间有限,宿舍里也没有空调,我光顾这家书店的频率更高了,为汲取养分,也为寻找清凉的憩园。
时间长了,我注意到一个小女孩。差不多每天都能看到她,扎一个高高的马尾,眉目清秀,干干净净。椭圆形的脸蛋上挂着儿童的稚嫩,但清澈黑亮的双眸流露出的目光,却显得异常文静和优雅,其实小女孩也就八九岁的样子。
她通常是来了先向书店的叔叔阿姨问好,声音不高但是清脆而真切。把小背包放在存包处,然后到书店一头的洗手间把手洗洗、用小方巾擦干,最后跑到童话、寓言类的书架旁,开始看书。她坐在矮矮的墩子上,旁人几乎注意不到她。不知什么时候,她又拿出一个小画板,那是一张洁白的、从未用过的儿童画板,她放在双膝上,再把要看的书――仿佛是安徒生童话,放上去。她左手轻轻抚着阅读完的部分,而右手总是把无名指和小手指翘得高高的,一页一页往前翻的时候,显得格外小心,生怕弄脏或弄皱了书的每一个角落。她的神情时而凝重,蹙着双眉;时而生气,紧闭双唇;时而欢喜,有时禁不住抿着小嘴微微笑起来。要离开的时候,只见她拿出小记事本,简单写了几个字,之后把书合上、压平,最后小心地放在原来的地方。
大多小朋友都是由家长陪同来买小人书,但这个小女孩,每次都是她一个人。有次还与一个小男孩吵了起来,且差点挨打。原因是小男孩把一本书碰掉了,毫不在意地走过去时踩到了书的一角。小女孩就叫住他,非要小男孩把书捡起来、擦干净,小男孩不干,于是俩人就发生了争执。后来在店员的干预下,这场小“战争”才没有“恶化”。我看见小女孩眼中亮晶晶的泪珠在打转,但始终没有掉下来。
我不禁对这位小书友产生了兴趣和好奇。一晚,书店快打烊了,我没事儿就帮店员一起整理,除了保持店内的清洁卫生,还要把那些被顾客随处乱放的书本回归原位。间隙中闲聊起来,我就问及那个小女孩。她说,店里一般不希望儿童独自到店里来,很多小孩子不懂事,一不小心就会破坏图书,但这个名叫源源的小女孩不同。她非常懂事,也特别爱惜图书,我们都不忍心拒绝她。说起来很多成年人都不如她,而且比很多大学生都强呢。一个月下来,现在我们同事如果哪天见不着她,都忍不住要问一句,源源今天怎么没来?
我还发现小源源的另一个习惯。她几乎每天都会走到书店里标有“希望工程”字样的募捐箱前,郑重地投下自己的一枚硬币。在书店进进出出的人们很多,但关注这个募捐箱的却很少,开始是司空见惯渐渐就变成有视无睹。而我看到小女孩的行动,突然想起小时候,那时乡下条件很差,除了教科书我们几乎接触不到别的什么读物,那些山区儿童应该同样有着我曾经的渴望。从此,我眼里看到的不只是书籍,每当我和小源源看见对方把沉甸甸的硬币投进去的时候,彼此会心一笑。霎那间,仿佛也为每天的免费阅读求得一些踏实和安宁,不在于数额的大小,而在于每天都懂得感恩,并力所能及地回报。
后来我明白了,她每天洗手、带小画板这些细节上的习惯,都源于她对图书的爱护和珍惜。她每次阅读结束时,拿出小本本是为了记下页码,以便下次阅读而又不损伤新书,而不像有的人随便把书页折叠一下;那次与小男孩的争执中,她满含着的眼泪,与其说是自己受了委屈,不如说由于书受伤了而发自内心的疼爱。再次遇见她时,我心里涌起一种感动和钦佩。
提到书,人们通常的表述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云云,无形中把书当成了自己成长的工具。而小源源则不然,她把“书”当成和自己一样有着生命的“小朋友”,认为书会高兴、也会伤心,她以独特的视角认为:人伤害了书,就应该向书道歉。这种“万物有灵”的儿童观念,有一股纯朴的童真,但更多的是爱心,同时由于对阅读的回报而产生了真切自然的感恩情怀,这种爱心可以延续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那个暑假成了我读书经历中弥足珍贵的一段记忆。直到现在,每每到书店或图书馆看书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小源源,也倍加爱惜手中的每一本书。书,也有希望和忧伤。但愿所有读书人都能读懂这童话般的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