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20日出版  总第 1284 

国内统一刊号CN32-0801/(G)  中共南京大学委员会主办 编辑部地址:鼓楼校园小白楼二楼 
】  第
969 期 2008-03-20
高研院跨学科通识教学掠影
点击:10819
【字号 】 【 关闭
  “不,李宇春决不是你们讲的那样!我也不同意你们对‘迷’文化的分析。”2007年秋天浦苑的一个课堂上,一位女同学忽然站起来大声反驳讲坛上的老师。而此时讲台上正站着两位老师,他们刚刚完成一段关于“超女”的对话。于是,接下来的三人围绕着李宇春的形象展开激烈辩论,讲台下同学们情绪激昂,不时插话发言,气氛非常热烈。
  这是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研院)在浦苑为本科生开设的跨学科通识教育课程――“中国当代媒介文化研究”课堂上的一幕,类似的场面和气氛在这门课上司空见惯。目前,除“中国当代媒介文化研究”以外,“环境研究”、“性别研究”等课程也在积极地展开。由此,“跨学科通识教育”将有望成为我校本科教育的一个崭新亮点。

    缘  起
  在谈到上述课程的设计起源,高研院院长周宪教授颇有感慨。他说,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认为,通识教育是超越专业教育的全面知识教育。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这就是如何向学生进一步传授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简言之,不能仅仅给学生一个知识的拼盘,而要给学生通识的、总体性的知识。这才能改变学生高分低能、书本知识积累弱于社会参与能力的现状,从而激发他们的现实关怀和问题意识,这也是21世纪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在本科教学中设计这样的课程,就是需要把知识传授与现实关怀及问题意识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打通学科壁垒的问题导向模式来传授知识。
  另外,周宪教授还谈到,南京大学是全国著名的文理综合类高校,很多专业很强,甚至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地位。这为南京大学的本科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换言之,不是像南京大学这样的综合类大学,做不起来这样的事情。目前,高研院就是通过建构这样的教学平台,在本科教学层面打通不同学科之间的专业界限,培养学生游刃有余地运用不同学科知识分析具体社会问题的能力,使得南京大学的毕业生在就业和学术深造过程中更具竞争力。
正是基于上述理解,高研院精心设计了跨学科问题导向型通识教育课程,并进一步在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做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探索。
    
    过  程
  高研院跨学科通识课程的教学工作起源于2006年秋季,在这一学期,高研院组织了全校不同院系的近10位老师为全校本科生开设了《中国环境研究》的通识课程,探索了教学模式,积累了一定经验,这一课程目前仍在浦苑开设。
  2007年秋季学期,高研院又在浦苑新开《中国当代媒介文化》课程,组织15位老师给同学们授课,他们分别来自中文、哲学、新闻传播、社会学等不同系科。此课程引起同学们极大兴趣,选修人数超过200人。该课程采取两位老师对话式教学的方法(有老师戏称这是把知识编成相声来进行传授),启发同学们积极展开思考,并充分与教师对话。为了进一步开拓师生对话空间,高研院专门在小百合上创建了名为“媒介文化研究”交流平台,及时上传授课背景资料和教师PPT,同时给师生课外互动提供了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高研院还注重充分整合校外资源。美国杜克大学的刘康教授应邀参加教学。他不但亲自讲授了这门课的最后一讲――“中国媒介文化的未来――从西方的视角”,而且还与新闻学院朱丽丽副教授一起登上讲台,以争论、互动的方式向同学们传授“中国第五代电影”的相关知识,并和同学展开了热烈的互动,这种互动一直延续到寒假在互联网上继续进行。2007年11月,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张越应邀来到浦苑讲课,她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坚持媒介的善意》的讲座。在讲课之前,张越和我校相关教师进行了充分地交流并精心备课,她用饱含情感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告诉同学们伦理道德在媒介运作中的原理以及在当下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在课上,同学们踊跃发言,甚至出现一位同学数次站起提问质疑、张越与之舌战、同学喝彩的热烈场景。
最后,这门课程的考核也是很独特的。在学期即将结束的时候,每位同学针对自己的兴趣选择了一个指导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撰写一篇小论文。同学们充分发挥了自己思维活跃、与传媒文化亲密接触的优势,撰写了一批闪耀着思想火花和青春朝气的论文,有一些论文甚至让老师都大开眼界。

    展  望
  通识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高研院的跨学科问题导向型课程建设,是南京大学通识教育的一道新景观。
  从国际一些一流大学的既有经验来看,“跨学科通识教育”已经成为21世纪本科教育的一个众望所归的潮流。其中,有二个特色值得注意:一是在教学行政体制上,院系之间的壁垒不高,不同专业之间的教师的教学流动非常频繁,在工作量评估、教学酬金发放等方面也有较好的体制予以配合。比如瑞典的奥斯陆大学人文学院以下设有文史哲几乎所有的人文院系,所有老师都是跨院系上课的,教务统一管理;欧美大多数高校的跨学科通识课程教育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的;二是其跨学科的素质教育是以“专题”(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时代问题)作为相关课程的内容和名称的,比如香港中文大学的全校开设的“女性研究”、“东亚研究”课程等等,用问题研究来打通专业壁垒,培养学生跨学科思考问题的能力。高研院创建跨学科通识教育教学团队,一方面也是借鉴国外一流大学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同时也充分考虑了中国特色的结合。
  下一步,高研院将进一步在南大本科生中拓展跨学科通识教育,继续开设“全球化研究”、“亚洲研究”、“现代性研究”等课程,并积极探索符合中国教育特色的教学理念、模式和方法技巧,为培养符合21世纪时代需要的人才做出自己应尽的贡献。 (本报记者)
 
本文最新10条评论: (以下留言仅表达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请注意: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南京大学报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本期点击排行榜
总点击排行榜
南京市汉口路22号 邮政编码:210093 电话:025-83592727 
©2019 《南京大学报》版权所有  最佳显示效果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