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事实上,任何一个想要发展自己文化的国家都不能囿于本国文化的樊篱。那么,全球化语境下,如何实现中韩当代文学的交流与互动?金秋九月,由韩国文学翻译院与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联办的韩国文学翻译(南京)论坛在南京大学举行,中韩两国知名作家、学者、翻译家和出版社人士就“全球化语境下的中韩当代文学交流与互动”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
在研讨会上,与会学者、作家对文学交流的重要意义给予高度评价。韩国文学翻译院院长金柱演认为:文化交流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与异质文化的接触,不断地反省自身的文化,吸收各种不同的文化要素,扩大自身文化的宽度和深度。而文学恰恰是孕育各种优秀文化的土壤和根基。中韩两国不仅在地理上非常接近,而且有着贯穿两国历史的汉字文化圈国家所拥有的文化亲密性。自1992年韩中建交以来,两国在电影、连续剧、饮食、体育等表层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层面上,已经实现了多方面的交流。为了不让这种交流沦为一时的流行,我们首先应该在文化的主导领域,即以文学出版为首的各种出版文化领域展开更加活跃的交流。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范小青也表示,作为友好邻邦,韩国同我们隔海相望,但文化的源和文学的根却同出一宗,文学上都受过“诗三百”的滋养。文化记忆是永恒的,不会被磨耗的,而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条文化记忆长河里的“活化石”。这些“活化石”,它有着鲜灵的生命,印证着中韩文学交往的源远流长。近些年来,中韩文化交流活动也渐渐多了起来。涌进我们这边来的韩剧,成了韩文化的很风光的表征。两国的纯文学,由于翻译家们的辛勤工作,也取得了一些实绩。翻译家们穿行于两国丰饶多姿的文学天地,传递着文学给予人们的精神力量。希望通过文学的交流,进一步引领两国文化之间的沟通。
文学交流的重要工具就是文学翻译,翻译承担着全球化语境下相互理解的使命。在韩国文学翻译院南京论坛上,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江苏作家协会副主席许钧教授作了题为“全球化语境下中外文学的交流与译介”的主旨报告。他表示: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世界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学的交流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互为补充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人类社会始终处于发展的状态中,而人类社会越发展,越体现出一种开放与交流的精神,也越意识到这种开放、交流精神的重要性。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一种文化,无论其多么辉煌、多么强大,总是存在自身的局限,只有走出封闭、狭小的自我,在与其它文化的不断碰撞甚至冲突中,才能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并渐渐在与其它文化的相互理解、相互交融中调整、丰富、发展自身。翻译,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不同语言、民族之间进行文学文化交流的首要保证。翻译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积累和丰富以及世界文明的进步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没有在多种文化的接触、碰撞中起沟通作用的翻译,就很难想象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共存、交融与发展。如何推动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向世界等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黄蓓佳用作家的眼光对文学作品的翻译给予高度关注,她认为:既然译文的每一个字句最终是由翻译家敲定,而不是由原作者定稿的,我们可能永远也搞不清自己读的译文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与原意相符。即使我们被译文感动,沉浸在异国情调的崇高或者忧伤中,我们仍然不敢肯定自己的感受是不是真的来自于原作本身。在作家们当中,这是一种带普遍性的困惑。我们知道译文与原作之间必然有差别,尽管不清楚差别在哪儿。我们也明白,如果喜欢某本翻译作品,那么我们就应该感谢两个人:原作者和翻译者。近代的一百年来,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以及我们相邻的日本和韩国,无数国家的无数的伟大作家和作品被源源不断地介绍到中国,为中国文学带来了了不起的变化和翻新,使得我们的文学花园一片蓬勃。从这一点来说,翻译家的功绩一点也不逊色于作家的劳动。
相对于政府和学界对文化沟通和交流的关注,作家们的讨论更侧重于文学创作的本身。苏童表示:走向世界是流通问题,与作者本来没有关系。流通要热闹,创作要安静。一个作家的创作状态就像一个农民。农民只管种菜,有什么种子种什么,他根本不会管伦敦和纽约的菜场更需要茄子还是南瓜。但没准哪天,他种出来的蔬菜就出口到伦敦和纽约的菜场了。我们都知道,种菜是安静的状态,但蔬菜流通却是需要热闹的,流通把作家带入了另外一个体系。对他而言,只想做创作的“农民”。韩国作家崔秀哲则认为:文学交流的最有效效果,其实是平衡好文学作品中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特殊性和普遍性。作为一个作家,创作中在民族性和世界性中寻求一个平衡点,是自己的使命。崔秀哲还以自己正在创作的长篇小说《床》为例,它讲的是床在韩国历史上、韩国人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它在一度不稳定的韩国,有特殊的民族性。但如果能从民族性中上升为世界性的东西,就是理想的文学交流。
知名作家毕飞宇与有“韩国文坛常青树”之称的朴婉绪、韩国著名情感作家尹厚明等还就“文学与文学交流的意义”、“文学的民族化与世界化”等共同关心的话题展开了讨论。(本报记者)
新闻背景
由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与韩国文学翻译院(Korea Literature Translation Institute,简称KLTI)联合主办的KLTI韩国文学翻译(南京)论坛,于9月9日至10日在南京大学举办。韩国文学翻译院事业本部长金允珍、中韩两国著名作家范小青、黄蓓佳、苏童、毕飞宇、朴婉绪、尹厚明、崔秀哲以及国内知名翻译家权赫律、尹海燕以及上海文艺出版社、译林出版社等长三角地区出版社人士就“全球化语境下的中韩当代文学交流与互动”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我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张异宾代表校方致欢迎辞。他向与会人士介绍了我校办学历史和外国语学院近年来的发展,表示韩国与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两国在政治经济领域的交往日益增多并不断深入,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也有了长足的进展。近年来,中韩两国都致力于本国文学“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由近及远,逐步扩大本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也逐渐成为文学界人士的共识。希望在本次韩国文学翻译院南京论坛上,各位作家、翻译家、出版界人士就两国文学面对的共同问题,以及中韩文学的译介与传播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许钧教授做了题为“全球化语境下中外文学的交流译介”的大会主旨发言。
韩国文学翻译院系韩国政府为顺应文学全球化潮流,推动韩国文学走向世界而设立的副部级单位。作为韩国文学翻译院海外活动的重头戏,本次KLTI南京论坛是本年度继柏林论坛、巴黎论坛、斯堪的纳维亚论坛之后该院推出的第四场翻译论坛,也是继去年北京论坛之后,在中国举办的第二届KLTI论坛。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韩国语专业是我校为推进中韩文化与学术领域的交流于2006年新创建的院系。2008年12月,经过世界范围内的激烈竞争,我校韩国语专业成功获得韩国学中央研究院海外韩国学教科研重点基地项目,与哈佛大学、伦敦大学等一起成为全球14个韩国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2010年3月,为凝聚南京大学韩国学方面的教科研力量,进一步提高中国韩国学研究的水平和质量,南大批准成立了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
本次论坛还对“韩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与传播”、“韩国图书在中国的翻译出版”等话题展开讨论,并举行了读者见面会、图书展示会、翻译出版资助洽谈等一系列活动,以期为作家、翻译家、出版社提供交流平台,在文学作品的创作、翻译、出版、传播等环节上全面探索合作方向。
主办方表示:相对于社会文化背景迥异的西方国家,同属东亚文化圈的中韩两国无疑更容易产生共鸣。会议主办方希望通过本次论坛,进一步加深中韩两国文学的交流与互动,让中韩两国读者于喧嚣的大众文化之外,进一步体验到独具精神魅力的文学“韩流”与“汉风”,以及在交汇中产生的思想精华。
(徐黎明 李钟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