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20日出版  总第 1284 

国内统一刊号CN32-0801/(G)  中共南京大学委员会主办 编辑部地址:鼓楼校园小白楼二楼 
】  第
1034 期 2010-10-30
我塑饶公像
点击:34981
【字号 】 【 关闭
  饶宗颐先生,一代文化大师。学界尊称他为“饶公”,与季羡林先生并称“南饶北季”。从长相上看,二老确有惊人相似之处,气息上更是融通,谦和而内蕴骨力,仿佛古代章回小说中的高人、仙人。
  我于1994年结识季先生,有不少书信往来,结下了墨缘、文缘。于2000年初见饶公。当时我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任“龚学因学人”,为中大开设文化讲座。饶先生的书法在图书馆及一些重要场所皆可见得。字相如长相,古意盎然,碑贴兼容。时汉简,时魏碑,羲之、鲁公、东坡、文长……跌宕峥嵘、流水行云。集渊博学养、深厚功力与诗人才情于一体。这种由书法而获得的认识,使我如痴如醉,继而我又读其文著,观其画作。读来,观来,渐入其境,遂生为其塑像之念。一日,文化学者陈方正博士邀请饶公和我喝下午茶,饶公少语,但见我所塑弘一法师像时,若有沉思,寿眉颤动,嘴角紧闭,眼睛发光,拉着我的手:
  “弘一大师在九泉之下也会感谢你的!”
  饶公从弘一大师那“悲欣交集”的人间苦相,感应到修行者的悲天悯人。当然他对我的“老子”、“孔子”以及“齐白石”亦时时点头称妙。他欣赏雕痕中所印证的心象。那种由内在的感动与顿悟而发出的意,是通达文化人心灵的渺渺祥云。尔后,他便托其助手郑会欣博士专程带给我一幅书法,上题“形神妙合”,篆意隶形,气静神逸。我知道,这是前辈对后生的寄望,乃一代文化大师的殷殷之情。严羽《沧浪诗话》有言:“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诗之极致是入神,肖像雕塑表现的极致又何尝不是呢?饶公知我,我慕饶公。
  不久,我飞抵香港,携大卷图稿、画稿、书法及雕塑新作照片求教先生。时值中秋,天气略有寒意,饶公见我风尘而来,甚喜,领我到中大校园散步,行至杨振宁先生铜像前,幽默地告诉我:“我与杨先生都系上了围巾,只是他穿了大衣,我穿西装。”惹得同行者一阵笑。此时,饶公童性大发,捏紧拳头,挥起胳膊,作打拳状,并直呼自己身板硬朗。那头上银丝在微风中抖动,毕竟已是九十寿翁,饶公的这股倔劲,令我一直留在记忆里。这是一个具有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的学者之写照。我感动之际,连续抢拍百余张照片。瞬间的凝固,记录了一代宗师的坚毅与儒雅,诗性与哲思,为我的雕塑创作提供了真实、生动、传神的蓝本。
  雕塑家为被塑者所摄的多角度形象,能在塑像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对应,且有身临其境的亲切感。这与仅根据他人提供的照片而塑像是两种不同的感受。就我的经验,同一个人的一百张照片,真正形神俱佳者不足百分之二十,可见“照片”是雕塑的基础,交往与了解又是拍摄好照片的基础。
  诗言志,塑者何为?塑饶公,其关键在于表现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表现那形象所厚载的人文精神。饶公天庭饱满,呈智者像;饶公目含慈意,呈仁者像;饶公长眉奕奕,呈寿者像。他诵读佛经,对敦煌的研究非囿于文本,以高超的绘画技艺和内心涌动的佛性绘就了大量的佛像。其沉厚、稳健是文化的禅定。那脸上的皱纹恰似唐代高僧《洪》塑像上的道道线刻。那嘴角起伏的表情酷似太虚大师的神韵,于顷刻之间看破浪里红尘。由此,我遥想云冈石窟的创造者昙曜,那一定与饶公相似。当然昙曜是克什米尔人,饶公是潮州人。他们的相似只是一种文化的推断,而文化的认同,是形象趋同的因素。
  酝酿与冲动,积累与表现,经过几年的时间,终于塑成了饶公像,并于2009年11月12日落成于中文大学图书馆。又是一个秋天!图书馆有大气磅礴的清道人对联,有气韵灵动的大千居士山水……高朋云集,科学家杨振宁、经济学家刘遵义、社会学家金耀基……可谓群贤毕至,俊�星驰。
  九十四岁的饶公亲自将名为《谢为山兄塑像杜诗第一首韵》的墨宝赠于我:
  为我塑幽姿,妙手臻灵境;
  狮山兀相对,池月印微影。
  胸宽象纬近,心同壶冰冷;
  留影对但丁,前事堪重省。
  饶公所用诗韵为杜甫诗作《游龙明奉先寺》,原诗为:“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天窥象纬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宋代苏东坡有言:“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画至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事毕矣。”杜甫之诗宪章汉魏、取材六朝,自得其妙,乃集大成者也!饶公的诗歌即有少陵遗风。格力气象,高古深妙,雄浑远长,飘逸悠游而又沉着痛快!其中“为我塑幽姿,妙手臻灵境”是对我直接的褒扬,我实不敢当,但此语却成为我不时的激励,每每令我感怀。“留影对但丁,前事堪重省”乃指中大将我所塑的《饶宗颐》像立于图书馆《但丁》雕塑的对面,该像为意大利政府所赠,1958年,饶公重游意大利时曾拜谒但丁墓,盛赞但丁为“大明比日月,智者固同谙”。而今,中西两位哲人的雕像一起立于中文大学图书馆内,正暗合了中大“结合传统与现代,融汇中国与西方”的理念和宗旨。对此,饶宗颐亦是十分欣慰,他笑言:“我可以与但丁对话了。”
  观夫饶公的《谢为山兄塑像用杜诗第一首韵》书法墨迹,整体长达八尺有余,翰墨淋漓,元气激荡,且饶有古意,境界高远。具体到每个字,皆有出处,笔笔精劲,饶公论书有言:“书道如琴理,行笔譬诸按弦。要能入木三分。轻重、疾徐、转折、起伏之间,正如吟揉、进退、往复之节奏,宜于此仔细体会。”看饶公的书法,宛若在看他奏一曲《高山流水》。观整幅作品,又是波涌浩荡,云烟满纸,隽永灵秀且气吞河山。饶公曾言:“作书运腕行笔,于气功无殊。精神所至,真如飘风涌泉,人天凑泊。尺幅之内,将磅礴万物而为一,其真乐不啻逍遥游,何可交臂失之”可以想见,饶公作此副诗是何等的解衣磅礴、神游八极,又是何等的大自在!
  次日,饶公在寓所附近的酒楼宴请了我和我的妻子吴小平。席间,饶公特意赠我妻子一张《荷花》,满座殊为惊喜。该画,以金、墨二色绘于油画布上。盛开的荷花似佛手,温和,灵妙,散发着宇宙开朗的清气,精健的墨线如游丝、如兰叶,烘托着金色荷花。这幅题为“满衣金粉露华香”的画作,取石涛诗,乃得这位苦瓜和尚的禅意。而此时的饶公,已跨越中西文化的鸿沟,在水墨与油画布的交合中实现文化的对语。这诗境、画境与唐人于良史《春山月夜》中“弄花香满衣”是迥然不同的,前者超越大千色相遁入禅境。我认为饶公的画是真正的现代文人画。陈师曾在《文人画之价值》中曾经提到:“何谓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谓文人画。”又说:“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有四者,乃能完善。善艺术之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应者也。有此感想,有此精神,然后能感人而能自感也。”
  饶公的学养广博而专精,于甲骨文、古文字学、上古史、艺术史、诗词学、书画音律等都能博通,在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历史、中外文化关系等人文科学领域都卓有建树。是所谓“业精六艺,才备九能”。学术的光华往往掩盖了世人对其艺术创作的亲近与认识。饶宗颐先生自髻龄习书画,此后未缀丹青,其学术生涯上的研究往往成为他艺术创作中可资吸收的养料,并能于古人笔墨之上迭出新意,自成一家。细评饶宗颐的画作,笔法、造型和构图,乃至整体气韵,落笔之处,无一不从古人得来!然而,饶公的画作师古而不泥古,掺和了自己对古人作品的独特理解与体会,超然崛起,苍醇高古,清气满怀,其画作不雕凿,不沉泥,不牵连,于古有理可循,又呈现“活泼破地”的自我面目,在此我也借用石涛和尚的“在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皮毛,混沌中放出光明,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以表达对饶公艺术创新的敬意。
  我在塑造饶宗颐先生的雕像时,重在表现他的气,饶公曾说他非常注重“气”,写书法,做学问都要讲究气,而且气一定要贯,我塑饶公旨在表现他沉潜为学的静气,涵养道德的骨气,还有他翰墨中的金石之气,丹青中的灵秀之气。用六法中的“气韵生动”来表现饶公的神,我更注重饶公内在的“古气”,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研和推动是儒释道文化在当代的继承和发扬。
  2009年12月6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访港,专程到饶宗颐学术馆探望了饶公。特别为饶宗颐准备了礼品,即是我的作品“老子像”。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饶宗颐便对老子学加以研究并成就非凡,显然,饶公非常喜欢这件特别的厚礼。刘延东说,中国主张“和而不同”,中国的发展不会对别的国家造成威胁,中国从来都是希望大家都好。而这一点恰恰符合老子主张的“和谐”思想。饶公之所以喜欢这件礼物,用饶公自己的话说,“这下,我又可以与老子对话了。”
  中大的学子们说:
  饶公的像不但可以与我们对话,也可以与历史、与未来对话了……
二○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子夜于中国雕塑院
(曾发表于《散文海外版》2010年第4期,并被《新华文摘》转摘) 
本文最新10条评论: (以下留言仅表达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请注意: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南京大学报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本期点击排行榜
总点击排行榜
南京市汉口路22号 邮政编码:210093 电话:025-83592727 
©2019 《南京大学报》版权所有  最佳显示效果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