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20日出版  总第 1284 

国内统一刊号CN32-0801/(G)  中共南京大学委员会主办 编辑部地址:鼓楼校园小白楼二楼 
】  第
1054 期 2011-06-30
抹不去的黑白影像
点击:70114
【字号 】 【 关闭
  老苏州们也许都还记得,小时候常吃的那块梅花糕上清脆的花生仁。也许都记得,拽着爹娘的手缠着闹着好不容易要到手的那一个糖人。苏州的老手工艺深深烙刻在老苏州的记忆中,成为这座城市过往的纪录片抹不去的黑白影像。苏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君明曾说:“民间手工艺是苏州城市发展的一个根基。它的失传意味着根的缺失。”而今这些老手工艺怎样了呢?
挂着“梨膏糖”招牌的小亭子
  山塘街上,一座挂着“梨膏糖”招牌的小亭子前摆放了好几张装裱好的似是报道着梨膏糖和它的主人的报纸,在一排亭子中显得尤其引人注意。亭内,一位老人双手放在背后,眯着眼睛望着热热闹闹的街道,脸上却完全没有卖家精明而讨好的神气。
  “介绍么,这里都有的呀。这个口味么没有巧克力好吃啊。”老人对游客的询问颇有些不屑。“这个么,就是我了。”老人指了指梨膏糖包装上的商标,正是他年轻时候的照片。
  这位老人叫徐洪发,已经70多岁了,是姑苏特产正宗中药配方“梨膏糖”的仅三位传人之一,而另两位分别是他的师弟和儿子。
  “他们么还经常打电话找我邮购的。”指着摊前的一叠快递单,老人自豪地说。
  据老人介绍,梨膏糖的主要成分为冰糖、梨和中草药;而中草药成分有咳平喘的神奇药效,是老人家祖传的。几乎每天老人都会做一锅梨膏糖。
  徐洪发老人的儿子在南浩街上开一家店铺,专卖自家的老字号梨膏糖。他介绍道:“年纪大的人都喜欢这种传统的东西,因为这配方是以中药为主,没有什么副作用。这是中国人自己的。我当时没办法,在厂里把工作辞掉来做这个。……怎么说呢,你要不做了,这个东西就失传了。”谈起艰辛的选择,徐先生显得无奈:“有份稳定的工作,一个月几千块钱,也蛮好的。再说自己的老爸爸,你怎么办呢,他这个愿望你得给他实现啊。这么多年了,不做了,也蛮懊恼的是吧。”
  当被问起这门手艺的传承,徐先生表示尊重下一代的选择,不会强迫:“我儿子的性格啊,我看出来了,他做不了这个。”徐先生无奈地一笑,“到时候再说吧!走一步看一步。”
  和徐洪发老人相比,他的师弟则没这么幸运,面临后继无人的艰难处境。师弟曾收过几个徒弟,徒弟相继因做梨膏糖太苦而半途而废,弄得老人十分伤心,扬言再也不收徒弟了。
卖梅花糕的主儿
  一板梅花糕又卖完了。卖主张师傅一身薄薄的丝绸唐装,又一次利落地架起模板、准备材料。已经有300多年的苏州张家的梅花糕,传到山塘街上张师傅手里,已经是第五代了。
  梅花糕曾经是好几代人童年难以忘怀的回忆。精制的面粉,配上五谷杂粮,以铜制模板精心制作,入口甜而不腻,外脆里糯,让人回味无穷。
  张师傅20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做梅花糕了,手艺出了名的好,“文革”时还给集体做过油条大饼。改革开放之后,也上过班做过不少事。前几年,苏州市政府加大力度打造山塘民俗旅游文化,便把闻名苏州的老张家的梅花糕请了过来。张师傅身上自有一股手艺人的傲气:“我做的东西蛮多,后来还是做老本行。我没什么特长。让我去上班,我这种性格合不来的。不会搞浆糊不会拍马屁。”
  面对不少家做梅花糕的同行,张师傅只是一笑:“吹得再大,祖传八辈没用。秘笈假的,好吃就可以了。他们也在这条街上做过,做过两个礼拜,没生意就走了。”
  然而,张家的梅花糕也存在着不小的困境。其一,创新难。对祖传的东西,张师傅有自己的坚持―――“必须维持原来的风味,不能改良。”此外,这门手艺也同样面临传承问题。“这东西怎么说呢,将来肯定要失传。我估计下一代不会学。这个东西没什么可惜,这个社会很现实的。”张师傅淡淡地说。
神奇的吹糖人
  人气处处有,这里特别高。神仙庙前有一处流动摊点前挤满了人,好不容易挤进去,只见围观的老老少少都盯着一处―――丁师傅手里捏着、嘴里吹着的糖兔儿。
  “孙悟空能做吗?”“能。”又一个年轻姑娘指了指自己衣服上的图案,“师傅,照着画能吹吗?”“可以。”丁师傅一边答着,一边手里的孙猴子已经渐渐有了样子了。
  “我以前常在玄妙观,今天来神仙庙会摆摆摊。”围观的人们越来越多,丁师傅淡然而不乏一丝骄傲:“有实力才是真的。”被问起当初怎么会选择吹糖人作为自己的职业,丁师傅说:“祖传的。五代。”
  “会有灵性的呀。小时候么看父母天天做,看着看着有灵性的,你也会做了。”
  丁师傅曾被南京新百请去现场表演,“达人秀”节目也向身怀绝技的他伸出了橄榄枝。
  可是,丁师傅的糖人,也面临着传承的困境。
  “徒弟都是外地的。现在没人学了,谁愿意学啊。”丁师傅并不露出可惜的神色,只是兀自地继续吹着自己的糖人,用手捏、捻、搓、揉,不一会儿,又一件作品诞生了。
  [后记]被问起手艺传承的问题,民间老艺人们大多无奈而惋惜:“现在没人愿意学了。”在世俗的眼光里,民俗手工艺仍不能登大雅之堂,算不得一份非常体面的工作。失去了世俗认可与社会基础的民俗手工艺,举步维艰。 
本文最新10条评论: (以下留言仅表达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请注意: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南京大学报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本期点击排行榜
总点击排行榜
南京市汉口路22号 邮政编码:210093 电话:025-83592727 
©2019 《南京大学报》版权所有  最佳显示效果1024*768